HIS系统难获医院好评的原因?
HIS系统,作为医院信息化的基石,如今已成为各大医院的标配。回顾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从1993年《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研究》的立项,已历经三十余载。然而,尽管HIS系统历经漫长的发展,却仍难以摆脱“差评”的命运。
在当今医院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HIS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各个角落。同时,涌现出众多行业领军企业,他们代表着医院信息系统的顶尖水平。按理来说,经过三十年的沉淀与积累,HIS系统应当趋于成熟稳定。但遗憾的是,从整体来看,HIS系统的用户满意度普遍较低。
无论是医院信息科的反馈、医生的不满,还是网络上的各种评论,都显示出HIS系统尚未完全满足医院的期望。尽管HIS系统已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理应达到相当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为何医院对其的“吐槽”却似乎从未间断过呢?
我们梳理了医院对HIS系统持续表达的不满,其中吐槽最为集中的10个方面如下:
这些不满主要聚焦于HIS系统的复杂性、技术难题以及与用户操作习惯的冲突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些吐槽,我们发现主要涉及HIS系统的选型、产品问题、业务复杂性、使用习惯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
在选型方面,医院往往面临大型HIS公司产品过于复杂、成本高昂,而小型公司产品功能不足的困境。这种不匹配的选型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管理难度增加,成为医院不满的重要源头。
此外,HIS系统本身的产品缺陷也是医院吐槽的焦点。功能完善性不足是首要问题,许多HIS系统存在功能缺失或不全的情况,迫使医院不得不依赖手工操作或额外开发来弥补,这不仅增加了工作负担,还可能引发错误。同时,操作体验不佳也是普遍反映的问题,包括界面复杂、操作流程繁琐、学习成本高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另外,数据标准化与信息共享的缺失也不容忽视。这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互通,影响了医院整体信息化的推进。
综上所述,医院对HIS系统的不满主要集中在选型不匹配、产品缺陷以及操作体验不佳等方面。为了提升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体验和效率,供应商和医院需要共同努力,从选型、产品改进以及用户体验优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HIS系统的持续改进和升级。
HIS系统的不满还体现在数据标准化方面。
部分HIS系统在数据标准化方面做得不够彻底,导致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了信息孤岛。
另外,HIS系统的响应速度慢、一体化程度低以及智能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其使用体验。
当HIS系统在处理请求时出现延迟或卡顿,这会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一体化程度低意味着各模块间缺乏有效的集成与协同,进而增加了数据冗余和操作复杂性。
此外,HIS系统的配置管理不便也给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医院期望HIS系统的配置管理能够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以便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医院却遭遇了售后服务的种种困境。他们所担心的并非系统本身偶尔出现的问题,而是问题出现后能否得到迅速且有效的解决。
在面临系统故障或功能缺陷时,部分HIS厂商的售后服务响应迟缓,甚至存在推诿责任的现象。这种“踢皮球”式的处理方式不仅延长了问题的解决时间,更让医院在紧急情况下感到无助与愤怒。即使厂商愿意承担责任并着手解决问题,但服务过程中的配合度与积极性也常常让医院感到失望。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厂商在售后服务中缺乏创新与灵活性,难以满足医院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这种服务模式的僵化进一步限制了HIS系统在医院中的应用效果与满意度。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需求和挑战,包括系统改造、接口对接、定制化报表、新增功能开发、评级评审以及长期的系统维护与支持等。这些需求的满足与否将直接影响到HIS系统的使用效果和医院的满意度。因此,供应商和医院需要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HIS系统的持续改进和升级以满足医院的需求与期望。
每一项新需求的实现,都意味着医院需要再次投入资金,而这些追加的投入往往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预期。这带来了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医院对于是否应该为这些新需求买单感到困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医院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来采购和实施HIS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再次要求医院继续投入资金,这无疑增加了医院的负担。医院期望这些费用能够合理且必要,但往往感觉像是陷入了无休止的追加投入的循环。
其次,关于收费标准的混乱也让医院感到头疼。市场上HIS系统开发商的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有的按照系统规模计费,有的则根据点位或模块来收费。特别是接口开发方面,收费方式更是千差万别,有的按照人工日计费,有的则是包年或按功能点计费。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使得医院在谈判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对费用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控制。
再者,医院对于所获得服务的透明度也存在疑虑。很多时候,医院在支付了高昂的费用后,却发现所获得的服务与预期相差甚远。例如,一些HIS公司承诺的定制化开发功能可能并未实现,或者提供的维护服务响应缓慢、效率低下。这种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医院对HIS系统的不满情绪。
更为复杂的是,随着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数量的急剧增加,每个系统都需要与HIS进行对接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这无疑增加了接口对接的费用支出。一年下来,仅接口费用就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且接口合同繁多复杂,让医院应接不暇。
那么,为何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总是成为绊脚石呢?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医院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且不断进化的过程。那种“安装即遗忘”的心态导致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几乎停滞不前。这正是HIS系统使用体验逐渐下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信息化永远在路上”成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真谛。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快速性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策略的紧密关联。若医院在HIS系统部署后的长期内缺乏持续投入,他们将面临严峻挑战:旧系统可能无法与新医疗设备、软件或标准兼容,加剧信息孤岛现象,阻碍数据共享和流程协同。同时,随着患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增长,以及医疗管理标准提高,旧系统愈发难以满足医院在效率、质量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迫切需求。
为了避免陷入“十年追赶”的困境,医院必须树立“持续投入,持续优化”的信息化建设理念。
医院的HIS系统应用环境远比银行系统更为复杂
它涵盖了门诊、医生诊疗、药品管理、住院护理和财务结算等多个相互交织的业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独特的业务逻辑和操作流程。这种复杂性给HIS系统带来了高度定制化和灵活性的要求。
此外,医疗业务的场景多变、系统深度融合以及医疗业务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变化,都使得HIS系统面临极高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挑战。因此,医院必须持续投入,不断优化HIS系统,以适应这些复杂多变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医生们对HIS系统的要求并不高,他们主要希望借助这一工具来完成日常的业务管理。然而,由于信息化评审评级、医疗质量安全、规范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外部因素的介入,HIS系统被赋予了更多复杂的职责。这些外在要求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使得HIS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显得繁琐不易用。
当然,HIS系统的好坏并不仅仅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医生的使用习惯、医院的管理水平、系统的应用效果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等都是影响HIS系统使用的关键因素。
然而,尽管HIS系统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诸多好处。例如,它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为医生提供了便捷的管理工具,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体验。
近年来,新一代智慧医院信息系统的崛起可能为解决传统HIS系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新系统在系统设计、架构、技术以及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与提升,有望减少大家对传统HIS系统的诸多不满。
最后,让我们期待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中国医疗信息化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为医院和患者带来更多实质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