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医院管理系统,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一、医共体建设目标
构建医疗社区信息平台,整合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疗保险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建立由县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组成的县级医疗合作社区。通过利用电子健康卡作为核心身份验证机制,整合现代先进技术,医疗协同服务将更有效地融入居民医疗和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在医疗界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治、自上而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医疗服务可信、可见、可及三大效果,让居民真正享受医疗改革带来的便利,提高医疗满意度,不断增强人民的健康获得感,提高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
二、医共体建设内容
1.加强医学界的信息运营和管理
以医学界为单位,统一运营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全面推进医疗社区资源配置、业务运营、质量评估、财务分析、效率监控等数字化管理,提升基于大数据的服务运营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医疗社区。
2、发展“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大一次就诊”改革,探索建立快速、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形式,以及全流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远程专家门诊、远程急诊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分时预约、在线支付、检查结果推送、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在线复诊、在线开处方、在线配药等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开展慢病、妇幼健康、家庭医生签约在线服务管理,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服务提醒。
推行“互联网+”分级诊疗,构建县域预约转诊体系,对接省级预约转诊平台,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建立“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打通医疗服务各个环节,整合“患者身边”所有资源,为患者提供高效服务。
3.完善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在全省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下,按照“一中心、一专网、一通卡、一门户”的要求,建设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平台),统一收集和存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数据。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医疗服务线上线下“一卡通识别、一卡通申请”。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为切入点,推广“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方便家庭签约医生对慢性病进行个性化干预,增强签约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大力推进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健康管理,开展全面健康管理,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健康信息、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4.推进医疗卫生数字化监管
整合和连接医疗、医疗保险、医药等相关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实时、动态、持续、全面的监管服务平台和监管机制。开发并应用基于DRGs的医疗社区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加强对医疗质量、疾病结构、药品和耗材使用以及医疗费用的定期监督和动态分析。促进医疗保险的智能审查和实时监控,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支付政策等规则嵌入医院管理系统,实现事前通知、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加强药品和耗材采购供应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合规共享,建立采购价格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